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14岁少女阿莱娜·加斯勒,以一项创新设计解决了困扰驾驶员已久的汽车A柱盲区问题,她的研究项目的是“在不消除盲点的情况下实现消除盲点的效果”。
Gassler所用的工具包括投影仪、3D打印材料、摄像机等,刚开始制作的几版,显示的内容会让司机包括副驾驶乘客感到模糊和困惑,通过更换反光织物材料,顺利解决了问题。
在汽车的A柱上安装摄像头监控,摄像头能够将视频发送到投影仪,投影仪然后将图像投射到柱子上。这样就可以让现实中的A柱显示实时视频,不再阻挡视线,大大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延伸阅读:
汽车盲区比你想象的要大
近期,连续发生的两起交通事故让我印象深刻。事故原因只有一个,摩托车或人处于汽车盲区,发生刮蹭时,驾驶员不知道照常开车,导致事态严重化。事故发生之后,驾驶员被喊停时还一脸茫然。对于此,有许多人表示难以理解,人(摩托车)的体积那么大,驾驶员只要不是瞎的,就能够看见。我想说的是,汽车盲区比你想象的要大,别说一个人或者一辆摩托车,就算是一辆汽车,也有可能看不见。
但凡有经验的驾驶员,需要大幅度拐弯和并线时,不仅会反复看后视镜,而且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会侧过脸去观察 ,掌握车辆周围情况,不让有任何物品躲在汽车的盲区里。我也奉劝各位驾驶员,对这一驾驶经验不妨铭记于心,并身体力行。
当然,经验不足可以装备来凑。买车的时候,可以将全车雷达、360度影像可视、并线辅助等安全配置选上,它们确实有用,当有人或物品躲在盲区里,会通过闪灯、震动或声音进行提醒。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配置并不便宜,一般出现在中高配车型上,这意味着你要多增加购车预算。但我觉得,这钱该花。
早些年,我们曾经做过关于盲区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部分汽车驾驶舱的视野并不会比潜水艇大太多。近些年,我觉得这种情况没有改善,反而在加剧。因为,为了造型更加出彩,车身腰线越来越高,缩小了车窗面积;为了提升碰撞安全,A柱、C柱的越来越粗,遮挡了视线;还为降低风阻,后视镜的面积也在急遽缩小,只能勉强看到旁边车道的信息。不知道大伙是否留意到,近些年新出现的概念车已经取消了后视镜,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后视雷达。我一直认为,科技对提升汽车安全有帮助,但科技也不能“为所欲为”。像观察后方,没有比后视镜更加可靠、易用、耐用,基本不受环境和天气影响。
面对汽车安全需要严谨的态度,任何一个闪失都不能有。安全,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造车新势力是满怀着颠覆的目标而来,在他们看来,科技可以重塑手机,同样可以重塑汽车。理想是丰满的,现实的骨感的,估计大家都知道,今年,造车新势力遭遇到各种挑战,尤其是安全方面的。在使用过程中,手机死机,再不济,重启一下。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一旦“死机”,那种画面单是想,都让人毛骨悚然,最好一辈子都不要遇到。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梨视频 广州日报 驱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