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惠台26条”实施细则 让台商切切实实的感受“厦门温度” 都是诚意
发布日期: 2020-05-13 11:41:01 来源: 新华网

“客户的恢复状况非常好。疫情帮我们淘汰了一些不良客户,优质的客户更注重品质,他们更接受我们的新技术。”来自台湾基隆的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可琪介绍,企业的业务正处于增长阶段。

在疫情防控的“下半场”,不少厦门台企抓住大陆经济发展机遇,在厦门“惠台26条”实施细则助力下高质量复产,业绩逆势增长。

今年4月中旬,为落深、落细、落实中央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称“惠台26条”),厦门出台《<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政策的申报、办理程序。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厦门正旸物流公司已经成为一个服务多家两岸知名企业的综合性物流体。在宋可琪看来,这离不开两岸行业标准的互联互通。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振良介绍,2011年,厦门成为全国确立的首批 “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之一。随后,厦门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厦台资企业,以及厦门市物流协会等,共同开展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的研制。

宋可琪是其中的台籍专家之一。2013年以来,她开始陆续引进台湾的物流技术。

“惠台26条”中规定,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

“我既幸运又自豪,在两岸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上,从引进到标准的落地、实施、扩展,我都参与了。”宋可琪说,“在很多行业,两岸统一标准对企业来说,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让企业落地更容易,人才引进也更容易”。

在厦门海峡两岸(海沧)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里,台青张安昇摆弄着一套玩具,这是他在大陆的创业项目——一套人工智能儿童教具。“通过这次疫情,我看到大陆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加上庞大的市场,大陆作为创业、研发的地点,是不二选择。”张安昇说。

该孵化基地负责人黄振宇说,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经孵化出20多家有市场前景的两岸企业。“‘惠台26条’为两岸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以及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很多台湾科技创业者前来咨询,希望来基地落地研发。”

在厦门从事现代农业的台商宋志平表示,“惠台26条”中,他最关注的是“台胞可申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申请符合条件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财政项目”。目前,他已在厦门翔安成立了两个果蔬专业合作社。

“在厦门,租农地越来越难,如果地块要大,那就更加难了。”宋志平说,“如果有好的现代农业方案和规划,村民加入进来,成为股东,可以盈利。此外,在营销推广上,合作社模式因为规模大、品类多,可以增加销售对象,对接更大的超市、商家,这是双赢”。

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厦门“惠台26条”实施细则详细、周到。

“都是干货,都是诚意。我们台商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厦门温度’。”吴家莹说,“大陆已持续出台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举措,为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提供更多同等待遇。”(记者 付敏)